近年來,合肥新能源汽車市場發(fā)展迅猛,充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能源用戶體驗的核心保障。目前,合肥正通過大規(guī)模、高密度的充換電布局,化解新能源車主的“補能焦慮”。預計到2025年底,全市將建成各類充電設施超30萬個。
位于包河區(qū)的大強路停車場,是一座充儲換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站點,內(nèi)設停車位約500個,配備95臺快充、95臺慢充。該站點最大的亮點是配備了強勁的儲能設施,實現(xiàn)充電儲能一體化,能夠在谷時儲電、峰時放電,有效解決周邊商圈及住戶上下班停車難、充電難問題。一位正在充電的市民表示,電車的使用成本很低,“晚上過來充一次電,大約能充50度,每度電7毛左右,一次充下來花費大概30多元。”
合肥充電公司大強路充電站站長王琦介紹,該場站的日均充電量約為1.3萬度,最高可達1.6萬至1.7萬度,服務效能顯著。尤為關(guān)鍵的是,該站點配備的一兆瓦儲能設備發(fā)揮了“削峰填谷”的重要作用——在用電低谷時儲電、高峰時放電,有效緩解了電網(wǎng)壓力,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。針對公共充電設施少、充電不方便等問題,我市正在加快推進城市公共充電網(wǎng)絡建設。在居民小區(qū),推動新建住宅項目固定停車位100%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,將充電設施建設納入老舊小區(qū)改造提升事項;在公共區(qū)域,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公用充電設施建設運營,成立市屬國資公司推動既有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應建盡建。目前,合肥新能能源汽車車樁比約1.7∶1,優(yōu)于全國平均水平。值得一提的是,新能源汽車不僅可以從電網(wǎng)充電,還可以在用電高峰時段通過充電樁反向放電,實現(xiàn)‘車-樁-網(wǎng)’靈活互動,將電池中富余的電量再賣給電網(wǎng)。作為國家首批9個車網(wǎng)互動試點城市之一,目前全市已建成6座“光儲充一體化+車網(wǎng)互動”場站、43根反向充電樁,最大反向放電功率超2000千瓦。
預計到2025年底,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超50萬輛,建成各類充電設施超30萬個。未來,隨著市場化政策持續(xù)完善,將有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參與車網(wǎng)互動,成為電網(wǎng)的“充電寶”。
來源:飛躍新合肥